在中国农村,生产队曾是最基层的农村组织形式之一。1958年,中国启动大跃进,生产队逐渐发展为高级农业社,之后又发展为生产大队。1978年,中国农村改革开放,生产队改制为村民委员会。至此,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形式得到了一次重大变革。

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,生产队是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主要形式。在这个时期,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逐渐展开。生产队是一个生产组织,由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农户组成。队长是队里的主要领导。

到了1960年代中期,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完成,我国开始大力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。生产队逐渐发展为高级农业社,由两三个生产队组成。社的管理机构逐渐完善,党组、生产组、妇女组、少先队组织等相继成立。队长改为书记,社长则担任领导职务。

1970年代,中国开始改革开放。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,原有的高级农业社逐渐大规模改编为生产大队,从而打破原有生产队和高级农业社的割裂关系。生产大队成员多达上千人,由许多生产队组成,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群众组织形式。大队一般由书记、副书记、财会员、组织员等若干干部共同领导。

1978年,中国农村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,生产队开始改制为村民委员会。村委会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,由群众普选产生。村委会主任是村委会工作的领导,负责全村的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教育等方面的工作。村委会一般包括书记、村长、副村长、会计等职务。

总的来说,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变迁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密切相关。从生产队到高级农业社、生产大队、再到村委会,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形式的不断变迁,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