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代棋谱中,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奇怪的符号和数字,比如B+5.5、W+R等等,这些都是用来表示比赛结果的。而这些符号和数字的计算,就需要用到“格次赋分法”这一方法。那么,什么是格次赋分法呢?

首先,我们先了解一下“格子”。在围棋比赛中,棋盘被平均地划分成了很多个小方格,这些小方格的边长就是一个“格”。每一个小方格都有一个编号,简称“格子”。其中,A1表示左下角,T19表示右上角。这些编号,就是通过“格次赋分法”计算得出的。

然后,我们再来看看“赋分”。在围棋中,每一个棋手都有一个“等级”,也就是常说的“段位”,通常通过胜利的次数来计算。而“赋分”,就是把这个等级对应到具体的分数上。在中国,最高等级是九段,最低等级是一段,每一段对应的分数都不同。

最后,就是“格次”。格次是一个相对概念,每个棋手的格次都不一样。赋分后,棋手的分数越高,格次就越大;分数越低,格次就越小。通过格次,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棋手的实际实力差距,确定比赛时的“让子数”。

总的来说,“格次赋分法”就是通过棋手段位和赋分,计算出每个棋手的格次,从而确定比赛时的“让子数”和比赛结果的符号和数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