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艰难的一次高考。900万考生投入战斗,争夺那仅有的500多万个大学录取名额。在此时期,高考实行了巨变,导致许多做法备受争议。

首先,2007年的高考实行了双向选择的政策。本意是鼓励考生遵循自己的意愿选择志愿,然而由于考生过多,经过初试后放弃高校报名的人数仍超过100万。因此,这项新政策得到了质疑。一些人认为自由選擇的权利被缩小了,因为学生和家长必须根据大学的录取情况在申请时选择大学,因而不能自主选择所在学校。

其次,在2007年的高考中评卷机在阅卷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。而这种机器评卷方式旗帜鲜明地淡化了复合人才的概念。文科描写性作文采用自动判分系统,而工科多选择题则采用自动读卡裁判系统。尽管评卷机提高了阅卷速度,给考生和家长时间留下了空间,但是机器评卷也可能存在无法控制和回避的错误。

最后,2007年的 高考 中取消了文化加分政策,这是中国高考历史上的又一大变化。在此之前,高考加分政策覆盖所有城乡区域的学生(包括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)和校外知识分子的后裔。取消加分政策的政策优势是提高公平性,然而对于那些原定享受加分的考生而言,这种改变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弹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大学设立自主招生制度也就水落石出了。

在总的来说,200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变革的一年。这次离经叛道的进步措施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,却为我们的高考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。如今看来,改革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。我们希望未来的中国高考可以顺应时代的潮流、与时俱进,在公平、优质、科学的原则下更好的开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