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白求学记 > 语文 > 冬天里的春天赏析
小白求学记 > 语文 > 冬天里的春天赏析

《冬天里的春天》赏析:

《冬天里的春天》与十七年“红色经典”那种豪壮、一往直前的革命言说方式不同,《冬天里的春天》是站在反思的角度来书写革命的,它带有更多的怀疑、感伤甚至幻灭色彩。把它与《红旗谱》作简单比较可以看出,《红旗谱》写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,囊括几十年的斗争风云,虽然期间也有各种挫败,然而革命的气势从未减弱,革命的目标一直很明确,真正描绘了一幅革命的宏图。《冬天里的春天》却没有这种大气、乐观,它反反复复纠葛于那些失误、教训中,思考革命的代价、革命的结果,以及革命后的当下现实。因此它不可抑制地透露出一种对革命的怀疑之感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:

一、对革命过程的审视

在《冬天里的春天》中,革命始终是被或浓或淡的雾气所笼罩的。雾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意象,小说开头第一句便是“沉沉的大雾,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,笼罩在石湖上空。”此后多处,尤其是当写到革命受挫、前途未卜时,都会出现这样的雾。再明显不过,这雾是有象征意义的,它暗示了旧势力的强大,斗争头绪的扑朔迷离。在一般的描写革命的小说中,格调多是明朗的,即使写挫折也是轰轰烈烈,《冬天里的春天》却独辟蹊径,用“雾”作喻,这不能不说是特殊。笼统地说大雾弥漫代表黑暗势力对革命的阻挠又是不够准确的,要解决这个问题,必须考虑到一个人物,即王纬宇。每当于而龙回忆起自己与王纬宇几十年的合作、较量,总感到力不从心。这位地主家的二公子、历史系大学生,被形势所迫,在抗日之初就加入了游击队,他的确曾拼死为革命出过力,而然背地里又阴谋不断,一次次让于而龙等陷入险境,使得革命道路变得更为曲折和艰难。面对这个幽灵般的人物,于而龙有过警惕,也暗暗与之较量过,但始终不能明确戳穿和制服他,相反的,某些时候他还会念着王纬宇的好,怀念他们之间那一点极为难得的革命情谊。直到文革结束,王纬宇的罪恶明朗起来,于而龙才痛定思痛,明白了为什么石湖上的革命始终笼罩在漫天迷雾里。神圣的革命事业始终由云山雾海笼罩,革命的成果中有这样一个狡诈小人的一份功劳,这简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,也显示了对革命神圣化的消解。

二、对革命结果的反思

主人公于而龙回到阔别三十年的故乡,这时已是文革之后,而故乡人依然生活在贫病交加中,比起解放前没有多大改观,对此,于而龙不断拷问自己:“革命给这些普通民众带来了什么?”毫无疑问,革命之初曾许诺给人民的光明、美好的生活未能兑现,相反十年浩劫把人弄得更是不人不鬼。于而龙回忆自己接受革命启蒙时的情景,有这样一段话:“这时,他们才明白这世界原本不应该这样污七八糟的,别看魑魅魍魉那样横行无忌,那终究是一时搅浑了的水,会澄净下来的,生活不会永远绝望下去。”是革命的播火者给了他们希望,让他们明白世界本应该是光明的,他们可以为之去战斗,他们信了这话,苦苦斗争了几十年,最终得来的结果是什么?用作品中的原话便是“于而龙不由得回想起那漫长的十年……”光明没有,幸福没有,有的只是十年中九死一生的批斗,以及关于那十年的痛苦记忆。作者李国文反映的是实情,然而如此赤诚的揭露和反思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凉。

收藏
评论

热搜排行榜MORE+

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192号

Copyright ©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

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备案号:苏ICP备14016065号-6

小白体育

极速直播

投诉
回到首页
投稿
回到顶部